奋进昭通丨从市委五届六次全会工作报告看昭通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全国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950小时。
建材行业用电量31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5%。全国水电发电量前三位的省份为四川(2197亿千瓦时)、云南(1818亿千瓦时)和湖北(1143亿千瓦时),其合计水电发电量占全国水电发电量的62.0%,同比分别增长4.5%、10.1%和5.4%。
贵州送出电量49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有色金属冶炼行业42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二、工业和制造业用电保持较快增长,增速低于全社会用电量平均水平1-9月份,全国工业用电量341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66.9%,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55.2%。云南送出电量11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75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为14.8%,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8.7%。
其中,华北送华东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7%。山西送出电量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9.6%。加速推进再电气化构建新一代电力系统由于可再生能源持续加快发展,近年来,关于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带来的挑战、再电气化与新一代电力系统构建、电力系统转型发展等逐步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
正如綦成元所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的确已经成为全球共识。2017年,全国太阳能新增发电装机占全球的56.6%,累计占全球的33.4%。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再电气化的过程。我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头羊纵观当今世界,我们正享受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过度使用和依赖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危机。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綦成元在电力系统转型主题分论坛上说。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大力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特别是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型可再生能源,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
清洁能源开发消纳成效显著、任重道远虽然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为电力系统转型带来了挑战和考验,但近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围绕清洁能源开发消纳,做了大量努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綦成元认为,推进再电气化对实现能源转型具有重要作用。高比例新能源发电带来的强随机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加快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现代电力系统转型,加快构建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特征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支撑和满足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需要。风电新增装机占全球的32.3%,累计占全球的32%。
近期,结合各省实际情况,将继续建立健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同时,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制,形成能源绿色发展的约束机制。2015年12月12日,全球近200个缔约方国家一致通过《巴黎协定》,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已经走上了电力系统转型的道路,电力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灵活性。全球正在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挑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院长郭剑波在论坛上表示,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电力系统转型的根本推动力。从终端消费环节看,体现为电能对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不断提升,在交通、工业、商业等领域广泛推进以电代煤、以电代油。
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门主任西蒙穆勒在论坛上表示。再电气化进程从能源生产环节看,体现为电能越来越多的由非化石能源转换而来,清洁能源特别是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清洁能源发电占一次能源比重持续提升。
2018年中国政府发布《关于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的指导意见》,调节能力参与主体扩展到整个电力系统,覆盖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多措并举增强系统灵活性。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我们知道,电力系统转型的根本推动力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高比例并网,其主要表现是电力电子器件在电力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其结果是从根本上改变电力系统的运行特性。国际能源署研究发现,风电、光伏并网的挑战在初期往往比预期要小,挑战和解决方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类,障碍包括技术、经济和体制三个紧密相关的方面。一是需要着力提升电力系统灵活性。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超过50%。
根据2016年12月发布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达到20%(2015年为11.4%),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力争达到50%,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电能是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持续深化,全球范围正在开启新一轮电气化进程,即再电气化。
我国由14.8%提高到23.5%,提升了约9个百分点。谢秋野分享了三点关于电力系统降低弃风弃光率的成功经验。
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谢秋野在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及行业的共同努力,对电力系统规划、建设、运行和治理机制的调整初见成效,尤其在消纳清洁能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西蒙穆勒认为,通过系统友好的部署,挑战可以被最小化,想要经济有效地完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全系统层面的措施必不可少。
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院士苏义脑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和再电气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电力行业已经处在能源转型的前沿地带。我国已经计划建设电力现货市场为核心的市场机制,形成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正在积极推进多个试点省份的建设工作。2000年以来,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5.4%提高到目前的19%,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三是加快建立完善市场机制保障电力系统转型。
二是要以市场消纳为核心引导清洁能源健康发展。其中,在由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承办、国际能源署和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支持的电力系统转型主题分论坛上,来自能源电力领域的院士、专家共议电力系统转型发展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势,为电力的清洁和绿色发展贡献了诸多良策。
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依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强劲动力高比例新能源发电带来的强随机波动性,对电力系统的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行带来巨大挑战,需要加快推动传统电力系统向现代电力系统转型,加快构建具有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特征的新一代电力系统,支撑和满足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需要。
我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领头羊纵观当今世界,我们正享受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成果,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逐渐认识到由于过度使用和依赖化石能源所带来的危机。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领头羊。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綦成元在电力系统转型主题分论坛上说。根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依然是全球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最强劲动力。205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将超过50%。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主任、院士苏义脑认为,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和再电气化在全球范围内加速,电力行业已经处在能源转型的前沿地带。
西蒙穆勒认为,通过系统友好的部署,挑战可以被最小化,想要经济有效地完成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全系统层面的措施必不可少。2015年12月12日,全球近200个缔约方国家一致通过《巴黎协定》,共同努力控制温室效应,应对气候变化。
2000年以来,全球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由15.4%提高到目前的19%,提升了约4个百分点。风电新增装机占全球的32.3%,累计占全球的32%。
全球正在面临日趋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气候变化以及生态环境挑战。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门主任西蒙穆勒在论坛上表示。